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、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·施蒂格利茨撰文指出,由于全球化的發(fā)展,華爾街可以把自己的有毒資產出售到世界各地。他還說,在美國“次貸支持證券”中,大約一半為外國投資者所持有,而這恰恰是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一場全球性危機的重要原因。
在危機中,不僅美國金融業(yè)版圖完全被改寫,歐盟金融機構同樣遭到重創(chuàng)。英國、瑞士、德國、冰島、荷蘭、比利時均有重量級銀行在危機中蒙受巨大損失。匯豐銀行控股集團、瑞銀集團、瑞士信貸銀行集團、德意志銀行、蘇格蘭皇家銀行、富通銀行……一大批歐洲金融機構均因所持美國“次貸支持證券”價值嚴重縮水而出現巨額虧損,還有一些銀行破產或不得不接受政府救援。
隨著金融“流感”在世界金融體系內傳播,一些金融機構為改善資產負債表和避免出現更大損失,紛紛提高放貸標準,市場惜貸氣氛濃厚,這又引發(fā)了信貸危機。信貸緊縮造成流動性不足,結果面向企業(yè)和消費者的貸款均受到影響,美國和歐盟等經濟則處于全面萎縮或衰退。
經濟“流感”沖擊世界
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實體經濟方面的聯系,則使世界經濟染上了一場破壞性更大的“流感”。
近年來,隨著新興經濟體迅速崛起,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地位有所下降。在這場危機爆發(fā)前,出現了一種較為流行的“脫鉤”理論。該理論認為,傳統(tǒng)上世界經濟主要依靠美國來推動,但隨著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發(fā)揮的作用越來越大,世界經濟對美國經濟的依賴下降,甚至出現了脫鉤。其隱含的意思是,世界經濟可以在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時,仍保持較快增長。
但這次危機表明,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,仍對世界經濟有著難以替代的影響。曾經有人說,美國經濟打噴嚏,世界經濟就會感冒。如果說這種說法在新形勢下已顯得夸張,那么,美國經濟大病,世界經濟小病,這種說法還是恰當的。
從實體經濟方面看,美國經濟影響世界經濟的兩個最主要途徑是貿易和投資。據統(tǒng)計,目前美國年經濟總量約為13.75萬億美元,出口總額約為1.3萬億美元,進口總額約為2.1萬億美元。從2007年第三季度到去年第四季度,受金融危機影響,美國進口已連續(xù)5個季度按年率計算出現下降,其中去年第四季度降幅達到16.0%。美國需求急劇下降,直接對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加拿大、墨西哥等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造成沖擊。特別是日本,過去幾年受對中國出口旺盛等因素影響,經濟一度出現了二戰(zhàn)后最長的持續(xù)增長期。但目前在金融危機影響下,日本經濟已陷入嚴重衰退。
從投資角度看,來自美國、歐盟和日本的投資一度成為推動不少新興和發(fā)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。但在金融危機爆發(fā)后,美國金融機構紛紛從國外抽回資金以應對國內的困局,結果造成不少發(fā)展中經濟體股市和本地貨幣匯率雙雙大幅下挫。據估計,去年從新興經濟體外流的資金達到483億美元,其中一半是從亞洲新興經濟體流出的。來自發(fā)達經濟體的需求和投資全面下降,使新興和發(fā)展中經濟體面臨著巨大壓力。
多種經濟體都缺免疫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