機會檢修的英文詞源是:Opportunistic Maintenance。它是一種預防性的檢修措施。當整個系統(tǒng)發(fā)生了計劃或非計劃的停機時,利用這個需要檢修力量到達的機會對一些部件或系統(tǒng)進行預防性檢修,包括維護、檢查或更換等等。
機會檢修的目的是要提高系統(tǒng)的可用性,減少發(fā)電損失;同時,也要最小化檢修和運維費用。我們可以理解為,「抓住一切機會把能干的、該干的一塊兒干了」。
機會維修來自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采的海上鉆井平臺。對于海上平臺,某一關鍵系統(tǒng)故障會引起平臺停止運轉。這個時候,維護團隊需要到達平臺進行故障排除。維護團隊可以利用這樣的計劃內或計劃外的到達機會對其他組件執(zhí)行預防性維護。因此,與計劃檢修相比,充分利用了每次到達的機會,可以節(jié)省大量成本。
這個策略聽起來并不復雜,但它的難點是,每次到達該對哪些部件做預防性檢修。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決策問題。
當然,這個決策可以有運維人員根據經驗來定。但這顯然不是好的選擇,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的經驗,即使經驗豐富到無可挑剔,由于沒有量化的分析,很難判斷這樣的經驗是不是最優(yōu)的策略??拷涷灢皇且粋€系統(tǒng)的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事實上,機會檢修需要以設備的 RAM 分析為基礎。所謂 RAM 分析就是 Reliability, Availability 和 Maintainability,可靠性、可用性和可維護性分析。基于這樣的分析,建立決策模型,以此為基礎對整個系統(tǒng)的機會檢修進行決策。
在歐洲有一些專業(yè)的軟件工具來幫助客戶進行這樣的建模、分析和決策,還包括用仿真對比的方法去尋找最優(yōu)的決策模型。下面這個圖是其中一種軟件的運行截圖,大家可以直觀感受下。
這就是機會檢修,它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思想,它的施行建立在有效的模型和分析的基礎上。
另外,更為重要的一點是。對于海上風電機組,要有效施行這樣的策略,其實不僅僅是運維方的任務。在產品設計階段就需要考慮到這種策略的實施,在進行冗余設計和可靠性設計的時候要面向「機會檢修」進行設計。比如,Alstom 的 6MW 機組在 2012 年發(fā)布時,就強調該機型可以應用「機會檢修」策略,并根據這樣的策略,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停機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