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描二維碼,即可將本頁分享到“朋友圈”中。

海上風電:從憧憬到現(xiàn)實
2011-08-16
來源:《中國經濟周刊》
瀏覽數:1720
“海上風電最大國”的愿景,讓自主品牌趨之若鶩。但相比陸上,“下海”更難。
協(xié)調,碰壁,拖延;再協(xié)調,再碰壁,再拖延……
在經歷了漫長、艱苦的努力之后,明陽風電終于在7月25日發(fā)布聲明稱,公司與廣東粵電徐聞風力發(fā)電有限公司簽署了廣東省一座4.8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的項目總承包合同。
這是廣東省的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。與陸上風電不同,海上風電涉及到海洋、海事、航道、漁業(yè)、軍隊,還有地方政府等多方的海上權益,遠比陸上復雜。這意味著海上風電的開發(fā)必須要協(xié)調各方利益,卻又沒有一個跨部門的協(xié)調機制。
這是海上風電項目目前遇到的一個普遍困境,也是海上風電開發(fā)的難題之一。
“幾乎掉了一層皮。”一位海上風電的運營商接受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采訪時如是說。
搶灘海上風電
事實上,廣東省委省政府也一直在積極推動海上風力發(fā)電的發(fā)展。
去年11月至今,廣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為此曾先后召集各部門開了一次現(xiàn)場辦公會與兩次專題協(xié)調會。這才有了后來的徐聞項目。
據《廣東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(guī)劃報告》,廣東近??晒╅_發(fā)風電資源規(guī)模達1100萬千瓦左右。作為一個年電力缺口達數百萬的省份,發(fā)展海上風電不僅可以緩解廣東的部分能源需求,還可帶動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(yè)的發(fā)展,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(fā)。
而作為廣東本土的企業(yè),明陽的意圖也很明顯,他們希望立足本土,借勢廣東,助其海上風電領導者地位的形成。
“海上風電現(xiàn)在已經是我們的第一大戰(zhàn)略了。”明陽風電董事長張傳衛(wèi)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,不只是純粹提供風電設備的制造商,他們還將提供從風電的選址、工程施工到后期運營維護的整體解決方案。
他堅信,海上風電肯定是未來的發(fā)展趨勢。更具象的描述是,中國有望在2020年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第一大國。
根據正在制定的“十二五”能源規(guī)劃和可再生能源規(guī)劃,2015年中國將建成500萬千瓦海上風電,2020年建成3000萬千瓦。而同在2020年,整個歐洲的目標是4000萬千瓦,美國的目標是1000萬千瓦。
而且,相比陸上風電,海上風電靠近傳統(tǒng)電力負荷中心,便于電網消納,也免去了長距離輸電的煩惱。沿海省份、電力央企、風電設備制造商紛紛搶灘海上風電這塊“大餅”。
“風電現(xiàn)在是賺錢的,各方的積極性都很高,絕大多數的運營商都看好海上風電,都強烈地想開發(fā),現(xiàn)在的關鍵是如何能啟動起來,相應的電價機制與核準機制能否有效地確立。”張傳衛(wèi)說。
上海樣板
不只是明陽,華銳風電(601558)高級副總裁陶剛也向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表示,陸上風電市場已經比較成熟,海上風電將是他們下一步全力關注的重點。
作為中國最大的風電設備制造商,華銳風電在國家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中,已經中標了60萬千瓦,中標率達60%。從市場占有率來看,華銳在海上風力發(fā)電上的份額已經是遙遙領先。
2010年6月建成的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示范風電場,被稱為是歐洲之外唯一建成投產的海上風電場,也是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場。其中安裝的34臺3兆瓦機組,是由華銳提供。
同行們“有些理解不了”,于是有業(yè)內人士坦言,東海大橋項目實際就是一個“旱鴨子”,是把陸上的風機“趕到水上去了”,“弄上去以后也不能穩(wěn)定運用,利用率非常低,經常停機,花了大量的資金在那兒曬太陽。”
“它到底是正常運轉還是沒有運轉,得用事實說話。據我所知,從世博會裝機到現(xiàn)在一直在運轉。這就說明‘旱鴨子’是會游泳的。”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說。
“當時是為了迎接上海世博會需要。綠色世博,需要綠色能源,上海周邊也沒有其他的綠色能源,作為政治上的考慮,它必須要建。”中國農業(yè)機械工業(yè)協(xié)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分析。
為了求穩(wěn),項目最開始完全面向國際招標。
“國外企業(yè)的反應不是很積極,擔心一些領先的技術到中國來以后被復制。后來有一家應標,但規(guī)定了一個保護措施:5年之內不提供基礎設施培訓。這等于買了一個電視,不給使用說明,而且,他們的報價比國際上的通常價格高50%,條件相當苛刻。”據陶剛講述,當時的聯(lián)合開發(fā)體,不知道該往哪里走了,就向上面打報告,說很困難,建議別做了。
“上面回復建議,把思路打開,看看國內的企業(yè)有沒有這種能力。”
這給了國內企業(yè)一個里程碑式的機會。即使到目前為止,在國際上真正能夠有海上風電的運營經驗、施工經驗以及合適機型的企業(yè)也屈指可數。除了歐洲,其他地方都沒有。國內的多家企業(yè)都躍躍欲試,沒有人愿意錯失這樣的機會。
這個機會最終花落華銳。“最根本的原因是,當時考察的兩個要求是:設計和零部件的準備是不是已經完成。而能夠做完整體設計,又能夠準備好整個零部件的只有華銳一家。”陶剛說。
- 閱讀上文 >> “風電三峽”內幕(組圖)
- 閱讀下文 >> 風電擬推"總量控制"風機市場面臨壓縮困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