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您認為海上風電的合理電價是多少?”
“我只能說,我們在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中大豐20萬千瓦項目的報價是0.6396元/度,這個價格我們可以做到。”
以上對話發(fā)生在11月19日舉行的2010亞太綠色電力峰會的風能會場,由蘇司蘭(suzlon)(天津)有限公司CEO Laur Alberts,向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00916.HK)(下稱龍源電力)總工程師楊校生發(fā)問。
作為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的"成果",龍源電力成為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全資企業(yè),并接收原國家電力公司系統(tǒng)的全部風電資產。2009年7月改制后,同年12月在香港上市。
伴隨著全球風電熱潮,龍源電力也一路狂奔為中國風電的"大佬"。到2009年年底,龍源電力的風機裝機容量達到4842兆瓦,比2008年增長了1918兆瓦。而在日前海上風電招標中,其再次低價斬獲中標。
看起來,盡管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中標結果已經公布1月有余,Laurence H. Alberts或許仍然對龍源電力海上風電的報價心存質疑。
實際上,如果Laurence H. Alberts能夠再耐心一點,或許可以從5個小時之后,同樣在這間會議室內進行的一場主題為“海上風電投融資”的小組討論中,獲得更接近他本人想法的答案。
彼時,除了Laurence H. Alberts,楊校生也已經離場。不過,關于海上風電的電價問題不僅沒有離開,反而更為激烈。
虧本圈海?
“現(xiàn)在海上風電在中國,各家都是虧本圈海。”當日討論中,北京中創(chuàng)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偉斷言。
通過一些數(shù)據(jù)模型的測算,郭偉認為,如果想要獲得8%的IRR(內部收益率),龍源電力中標的大豐項目上網電價應該超過0.9元/度。
自從去年12月10日在香港上市,龍源電力的多名高管曾在不同的場合向公眾表示:龍源電力不做虧本生意。但這樣的承諾,并沒有讓所有人信服。
郭偉以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做類比。他分析,在不考慮碳資產價值的情況下,即使是東海大橋項目0.978元/度的稅后上網電價,其IRR也僅為4.7%。
根據(jù)公開信息,東海大橋項目總投資23.6億元,累計裝機34臺,裝機容量100兆瓦,年上網電量為2.6億度,單位千瓦造價為2.3萬元。
不過,因為此項目的CDM申請已于2009年9月24日在EB注冊成功,每年可減少碳排放247128噸二氧化碳當量(tCO2e),所以,當碳資產的價格達到11.5歐元/噸左右,東海大橋項目的IRR可以達到8%。
郭偉表示,“現(xiàn)在海上風電的開發(fā)成本約為2萬元/千瓦,但因為投資方的中標電價太低,投資回報率可能只有3%-5%。”
這就意味著,目前所開發(fā)的海上風電項目,如果想要獲得項目投資的財務效益,一半左右的決定因素取決于CDM項目的申請是否能夠在EB注冊成功。
攤銷成本術
但項目開發(fā)商們卻并非如此悲觀。
“凡是參加海上風電投標的單位,都有非常自信的財務核算。”一位來自龍源電力的人士向本報記者坦言,“當然,這是有條件的。”
他透露,鋼筋、水泥、設備和施工等的成本,該加則加、該減則減,只不過是加的時候少加,減的時候多減就行了。
該人士拒絕談論龍源電力是否使用了這樣的“加減法”游戲,但他表示,在電價不可能改變的情況下,龍源電力可能需要合作伙伴一起來攤銷成本。